常规川崎病的治疗
目前公认的川崎病(KD)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与口服阿斯匹林(ASP)。IVIG于1984年furusho运用于川崎病治疗获得成功后,一直被各国广泛运用,并确定了它在川崎病治疗中的中心地位,大剂量IVIG在这一领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方法[1]。治疗依据发病程度一般分为:急性期治疗;恢复期及随后治疗。
1 急性期KD的治疗
主要目的是控制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发生。
1.1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输注IVIG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IVIG 2.0g/kg,于10~12h内静脉输入;②5天疗法:IVIG 400mg/(kg·d),2~3h 内静脉输入,连用5天;③IVIG 1.0g/kg,于4~6h内静脉输入[2]。三种治疗方法均可预防CAL发生,但在快速退热、减轻症状、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2.0g/kg为最佳疗法[3],且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方面效果明显。
使用IVIG的时机:应在发病后10天内给予,如有可能,应尽量在7天内给予疗效更好。西班牙有文章报道[4],IVIG 2.0g/kg,在发病的5~8天内给予,效果更好。
有观察研究显示,KD如不经任何治疗, 其CAA发生率可高达25% [5-6]。IVGG治疗后,尽管冠脉瘤的发生率降至3%~5%[7],但是国外最新文章表示,急性血管炎、心肌炎、心瓣膜炎有可能成为后遗症,这些后遗症造成的损害有可能在儿童发育至某一阶段后出现[8]。
IVIG预防CAL的机理还不清楚,其作用可能是:①大剂量IVGG对免疫的负反馈调节,使CD8+细胞增多,被活化的CD4+细胞减少,从而减少IgG的合成;②反馈抑制多克隆活化的分泌型B细胞产生抗内皮细胞抗体等自身抗体;③封闭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壁上的FC受体,从而抑制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抑制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④封闭血小板表面的FC受体,阻止血小板黏附、聚集,预防血栓;⑤封闭血管内皮细胞的FC受体,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血管途径激活,从而抑制血管的免疫损伤;⑥通过某种特异性抗体作用于一些目前尚不清楚的致病菌或毒素等外源性抗原。
1.2 阿司匹林(ASP)
ASP为环氧化酶抑制剂,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而KD具有全身性血管炎症、高热、血小板升高等表现,故ASA对KD治疗有效,ASP已成为KD基础治疗的首选药物。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PG)和血栓素的形成,而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由于ASP本身无抗CAL作用,故需与IVIG联合使用。但在ASP的用量及维持时间上仍有争议。美国通常给予80~100mg/(kg·d),分4次服用,由于大剂量ASA对胃肠道的刺激影响较大,日本等亚洲国家则给予30~50 mg/(kg·d),经多中心研究同样有效。使用中到大剂量ASP的时限也不同,许多中心在儿童退热后48~72h即减少ASP剂量,改为小剂量3~5mg/(kg·d),但也有部分专家则直到病程的第14天且退热48~72h后才改为小剂量。
ASP减量后根据病情需要决定使用时间:①无冠状动脉异常或急性期冠状动脉仅呈一过性扩张者,6~8周后可停用;②并发小到中等冠状动脉瘤(CAA)者,应口服小剂量,直到CAA消失;③若并发一个或多个巨大CAA或者多个小到中等CAA但无冠状动脉闭塞者,应长期服用小剂量ASP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④并发冠状动脉分支闭塞者,除长期服用小剂量ASP联合华法林外,另加服用钙通道阻滞剂,以减少心肌耗氧。
最近研究提示KD与抗原过高(高抗原性)有关,因此日本研究人员报道对大剂量IVGG无效的病例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疗法[11],多数学者建议激素治疗应限制在使用两剂以上IVIG仍未能缓解发热的患者,可取得较好疗效[12-13]。由于激素治疗可加重血液高凝状态,故必须与ASP联用。常用治疗方法:静脉注射甲基泼尼松龙20~30mg/(kg·d)冲击疗法,在2~3h内给予,每天1次,连用1~3天,热退后改为泼尼松2mg/(kg·d),分次口服,直至血清CRP正常后,减至1mg/(kg·d),每日1次,逐渐减量,共用4~6周停药。日本千叶对125例川崎病儿回顾性研究发现,早期静脉输注强的松龙是防止冠状动脉损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14]。
1.5 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
是尿中提取的人胰蛋白酶抑制剂。临床研究提示UTI是一种多形核白细胞(PMN)抑制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及抗内源性休克作用的药物。在KD早期应用UTI能阻断PMN的致病途径,抑制PMN对纤维蛋白和弹性蛋白的破坏,起到预防CAA及冠状动脉狭窄的形成等并发症,剂量3000~5000u/(kg·d),分两次缓慢静脉滴注,连用5~9天,被认为对耐IVIG患者有效,但临床经验尚少,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1.6 已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 PTX)
为甲基黄嘌呤化合物,特异性抑制TNF-a转录。初期治疗的疗效不确定。日本山口大学采用PTX+IVIG对43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了多中心、前瞻、随机临床试验。A组病人仅用IVIG200mg/kg加用阿斯匹林每日30mg/kg连用5日,B组为IVIG加用阿斯匹林(剂量同A组)+PTX每日20mg/kg口服,30日。结果B组无冠状动脉损害,而A组14%病人发生冠状动脉损害,提示PTX能迅速降低TNFa水平,减少对冠状动脉的损害。
1.7 他汀类药物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指出:KD导致冠状动脉瘤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步骤:包括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 9)的产生。而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能抑制已知的冠状动脉瘤在发展的重要关键步骤,这表明他汀类药物可能应用于川崎病患者的治疗[15]。
2.1再次给予IVIG(2g/kg)治疗,多数患者对第二剂IVIG均反应良好。
2.2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
为TNF-a的单克隆抗体。可能在难治性KD的治疗上具有一定作用[23],已被试验用于初始IVIG治疗后未能退热儿童的治疗,其降低CAA发生率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证明。
用法:5mg/kg, 两小时内输注。
2.3 血浆置换(PE)
经IVIG及激素治疗无效的患儿,可使用PE,PE能够清除体内过多的炎性因子,对耐IVIG患者的治疗有效。但由于其本身有一定的风险性,一般不推荐该疗法。
3 恢复期治疗
3.1 抗凝疗法
3.1.1 ASP
KD出现CAA时瘤内血液滞留,易形成血栓性栓塞,尤其当CAA迅速扩大时,栓塞形成的风险更大,为防止CAA内血栓形成,需长期抗凝治疗。对此类患儿应长期服用小剂量ASP(3~5mg/kg.d)。
3.1.2 潘生丁
对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用每日3~6mg/kg,分2~3次服。 研究证实联用潘生丁是辅佐治疗KD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3.1.3 华法林
冠脉异常严重者,在使用小剂量ASA的基础上加用华法林可能抗凝效果更好。
3.1.4 噻氯匹定(Ticlopidine)及氯吡格雷
二者除有抗血小板活性外,还有纤溶及溶栓作用,氯吡格雷相对副作用小,可与ASA合用,但目前尚无最佳剂量的报道。
3.1.4 肝素
有人主张ASP与肝素联合使用[24]。肝素主要用于血小板较高者(>600×109/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4g/L者、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者。由于低分子肝素具有更好的抗凝血活性,相对弱的抗凝血酶作用,抗凝反应好且生物利用度高,故使用低分子肝素疗效更好。每次剂量为50~100IU/kg,皮下给药,每天1次,连用7~10天,维持凝血因子Ⅹa水平0.5~1.0u /ml。
3.2 溶栓治疗
心肌梗塞是KD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首要的死亡原因,故对血栓栓塞发生急性心肌梗塞者须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适用于起病6h以内的心肌梗塞,6h后溶栓效果较差。尿激酶、组织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物(t-PA)、阿昔单抗(Abciximab)静脉溶栓治疗均有报道,溶栓治疗时应及时检测血凝情况。
尿激酶适用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或发生心肌梗死时。用法:①5000u/kg 1h静脉输入,每日3次,与肝素合用时,剂量为400u/(kg·d);②2万u/kg,总量96~120万u/kg 1h输入,以后3000~4000u/kg维持3~10h,应注意凝血时间延长1倍或FIB<1g/L时(正常值为2~4 g/L)有出血的危险性;③每次5000u/kg,10min内冠脉内注射,最多3次。
t-PA适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对无症状的血栓形成及CAA也有效,给药时t-PA由冠脉内注入较静脉注射效果好,剂量1440万IU/次。
表1 抗血小板、抗血凝、溶栓治疗药物
3.3 介入治疗
虽然许多KD并发CAA病人采用阿斯匹林+潘生丁+噻氯吡啶(Ticlopidine)治疗,但仍反复发生心肌梗塞,长期服用华法令又不可取,故对此类病人应采用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stent implantation)、经皮腔内冠脉旋切成形术(PTCRA)、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TCR)。
PTCA适用于单条动脉局限性狭窄75%以上,无管壁钙化及心肌梗塞表现者,对冠脉过于狭窄,程度达90%以上时,PTCA导管不易进入狭窄部位,且血管内膜增厚伴有钙化时,血管壁变硬,PTCA球囊扩张的效果差,球囊扩张不充分或扩张后冠脉壁内膜增生,导致复发率也高。
PTCR适用于巨大CAA 6h内新形成的血栓,该法是先用导管经动脉插入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入t-PA,使冠状动脉内的血栓溶解,术后予肝素静脉点滴,小剂量的ASA和华法林口服以防止血栓形成。
3.4 KD巨大CAA的治疗
对KD巨大CAA(冠脉内径≥8mm)的治疗,国内仍以药物溶栓和抗凝治疗为主。但对严重左室功能不全者应考虑行冠脉搭桥术(CABG)。CABG的远期疗效与手术施行时患儿的年龄及血管桥的材料有关,对大龄儿童远期通畅率较好,但对年幼儿童,特别是<8岁的儿童,再狭窄率很高。一组资料显示:对100例CABG术后患儿随访,其中9岁以下组CABG术后10年静脉桥的通畅率为(22.2±12.8)%,动脉桥为(70.5±6.9)%,而>10岁儿童的静脉桥的通畅率为(48.8±17.9)%,动脉桥为(86.9±6.0)%。因此,除非KD冠脉狭窄程度过重或急性心肌梗塞发作,CABG术应尽量延迟至13岁左右进行。
3.5 心脏移植
据英、美国立移植注册单位报道全世界共有8例川崎病患儿因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瘤、重症不可逆性心功能不全而进行心脏移植,其中英国3例,美国5例。其中6例存活,2例死亡。研究认为心脏移植是治疗因川崎病导致的严重的心脏局部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移植指征为:严重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多处重度狭窄、搭桥手术失败的病人。
1 急性期KD的治疗
主要目的是控制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发生。
1.1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输注IVIG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IVIG 2.0g/kg,于10~12h内静脉输入;②5天疗法:IVIG 400mg/(kg·d),2~3h 内静脉输入,连用5天;③IVIG 1.0g/kg,于4~6h内静脉输入[2]。三种治疗方法均可预防CAL发生,但在快速退热、减轻症状、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2.0g/kg为最佳疗法[3],且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方面效果明显。
使用IVIG的时机:应在发病后10天内给予,如有可能,应尽量在7天内给予疗效更好。西班牙有文章报道[4],IVIG 2.0g/kg,在发病的5~8天内给予,效果更好。
有观察研究显示,KD如不经任何治疗, 其CAA发生率可高达25% [5-6]。IVGG治疗后,尽管冠脉瘤的发生率降至3%~5%[7],但是国外最新文章表示,急性血管炎、心肌炎、心瓣膜炎有可能成为后遗症,这些后遗症造成的损害有可能在儿童发育至某一阶段后出现[8]。
IVIG预防CAL的机理还不清楚,其作用可能是:①大剂量IVGG对免疫的负反馈调节,使CD8+细胞增多,被活化的CD4+细胞减少,从而减少IgG的合成;②反馈抑制多克隆活化的分泌型B细胞产生抗内皮细胞抗体等自身抗体;③封闭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壁上的FC受体,从而抑制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抑制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④封闭血小板表面的FC受体,阻止血小板黏附、聚集,预防血栓;⑤封闭血管内皮细胞的FC受体,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血管途径激活,从而抑制血管的免疫损伤;⑥通过某种特异性抗体作用于一些目前尚不清楚的致病菌或毒素等外源性抗原。
1.2 阿司匹林(ASP)
ASP为环氧化酶抑制剂,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而KD具有全身性血管炎症、高热、血小板升高等表现,故ASA对KD治疗有效,ASP已成为KD基础治疗的首选药物。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PG)和血栓素的形成,而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由于ASP本身无抗CAL作用,故需与IVIG联合使用。但在ASP的用量及维持时间上仍有争议。美国通常给予80~100mg/(kg·d),分4次服用,由于大剂量ASA对胃肠道的刺激影响较大,日本等亚洲国家则给予30~50 mg/(kg·d),经多中心研究同样有效。使用中到大剂量ASP的时限也不同,许多中心在儿童退热后48~72h即减少ASP剂量,改为小剂量3~5mg/(kg·d),但也有部分专家则直到病程的第14天且退热48~72h后才改为小剂量。
ASP减量后根据病情需要决定使用时间:①无冠状动脉异常或急性期冠状动脉仅呈一过性扩张者,6~8周后可停用;②并发小到中等冠状动脉瘤(CAA)者,应口服小剂量,直到CAA消失;③若并发一个或多个巨大CAA或者多个小到中等CAA但无冠状动脉闭塞者,应长期服用小剂量ASP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④并发冠状动脉分支闭塞者,除长期服用小剂量ASP联合华法林外,另加服用钙通道阻滞剂,以减少心肌耗氧。
- 皮质激素
最近研究提示KD与抗原过高(高抗原性)有关,因此日本研究人员报道对大剂量IVGG无效的病例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疗法[11],多数学者建议激素治疗应限制在使用两剂以上IVIG仍未能缓解发热的患者,可取得较好疗效[12-13]。由于激素治疗可加重血液高凝状态,故必须与ASP联用。常用治疗方法:静脉注射甲基泼尼松龙20~30mg/(kg·d)冲击疗法,在2~3h内给予,每天1次,连用1~3天,热退后改为泼尼松2mg/(kg·d),分次口服,直至血清CRP正常后,减至1mg/(kg·d),每日1次,逐渐减量,共用4~6周停药。日本千叶对125例川崎病儿回顾性研究发现,早期静脉输注强的松龙是防止冠状动脉损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14]。
- 阿昔单抗(Abciximab)
1.5 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
是尿中提取的人胰蛋白酶抑制剂。临床研究提示UTI是一种多形核白细胞(PMN)抑制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及抗内源性休克作用的药物。在KD早期应用UTI能阻断PMN的致病途径,抑制PMN对纤维蛋白和弹性蛋白的破坏,起到预防CAA及冠状动脉狭窄的形成等并发症,剂量3000~5000u/(kg·d),分两次缓慢静脉滴注,连用5~9天,被认为对耐IVIG患者有效,但临床经验尚少,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1.6 已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 PTX)
为甲基黄嘌呤化合物,特异性抑制TNF-a转录。初期治疗的疗效不确定。日本山口大学采用PTX+IVIG对43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了多中心、前瞻、随机临床试验。A组病人仅用IVIG200mg/kg加用阿斯匹林每日30mg/kg连用5日,B组为IVIG加用阿斯匹林(剂量同A组)+PTX每日20mg/kg口服,30日。结果B组无冠状动脉损害,而A组14%病人发生冠状动脉损害,提示PTX能迅速降低TNFa水平,减少对冠状动脉的损害。
1.7 他汀类药物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指出:KD导致冠状动脉瘤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步骤:包括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 9)的产生。而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能抑制已知的冠状动脉瘤在发展的重要关键步骤,这表明他汀类药物可能应用于川崎病患者的治疗[15]。
- IVIG不敏感 KD的治疗
2.1再次给予IVIG(2g/kg)治疗,多数患者对第二剂IVIG均反应良好。
2.2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
为TNF-a的单克隆抗体。可能在难治性KD的治疗上具有一定作用[23],已被试验用于初始IVIG治疗后未能退热儿童的治疗,其降低CAA发生率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证明。
用法:5mg/kg, 两小时内输注。
2.3 血浆置换(PE)
经IVIG及激素治疗无效的患儿,可使用PE,PE能够清除体内过多的炎性因子,对耐IVIG患者的治疗有效。但由于其本身有一定的风险性,一般不推荐该疗法。
3 恢复期治疗
3.1 抗凝疗法
3.1.1 ASP
KD出现CAA时瘤内血液滞留,易形成血栓性栓塞,尤其当CAA迅速扩大时,栓塞形成的风险更大,为防止CAA内血栓形成,需长期抗凝治疗。对此类患儿应长期服用小剂量ASP(3~5mg/kg.d)。
3.1.2 潘生丁
对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用每日3~6mg/kg,分2~3次服。 研究证实联用潘生丁是辅佐治疗KD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3.1.3 华法林
冠脉异常严重者,在使用小剂量ASA的基础上加用华法林可能抗凝效果更好。
3.1.4 噻氯匹定(Ticlopidine)及氯吡格雷
二者除有抗血小板活性外,还有纤溶及溶栓作用,氯吡格雷相对副作用小,可与ASA合用,但目前尚无最佳剂量的报道。
3.1.4 肝素
有人主张ASP与肝素联合使用[24]。肝素主要用于血小板较高者(>600×109/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4g/L者、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者。由于低分子肝素具有更好的抗凝血活性,相对弱的抗凝血酶作用,抗凝反应好且生物利用度高,故使用低分子肝素疗效更好。每次剂量为50~100IU/kg,皮下给药,每天1次,连用7~10天,维持凝血因子Ⅹa水平0.5~1.0u /ml。
3.2 溶栓治疗
心肌梗塞是KD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首要的死亡原因,故对血栓栓塞发生急性心肌梗塞者须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适用于起病6h以内的心肌梗塞,6h后溶栓效果较差。尿激酶、组织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物(t-PA)、阿昔单抗(Abciximab)静脉溶栓治疗均有报道,溶栓治疗时应及时检测血凝情况。
尿激酶适用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或发生心肌梗死时。用法:①5000u/kg 1h静脉输入,每日3次,与肝素合用时,剂量为400u/(kg·d);②2万u/kg,总量96~120万u/kg 1h输入,以后3000~4000u/kg维持3~10h,应注意凝血时间延长1倍或FIB<1g/L时(正常值为2~4 g/L)有出血的危险性;③每次5000u/kg,10min内冠脉内注射,最多3次。
t-PA适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对无症状的血栓形成及CAA也有效,给药时t-PA由冠脉内注入较静脉注射效果好,剂量1440万IU/次。
表1 抗血小板、抗血凝、溶栓治疗药物
- 药物 途径 剂量
- 阿司匹林 po 抗血小板3~5mg/(kg·d) qd
- 氯吡格雷 po .1mg/(kg·d)
- 双嘧达莫 po 2-6mg/(kg·d)分3次
- 肝素 iv 负荷量50u/kg,输液20u/(kg·h)
- 低分子肝素 sc <1岁,治疗3mg/(kg·d)分2次,预防
- 1.5mg/(kg·d)
- >1岁,治疗2mg/(kg·d)分2次,预防 1mg/(kg·d)
- 阿昔单抗 iv 0.125ug/(kg·min) 12hrs
- 链激酶 iv 1000-1500u/(kg·hr)
-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iv 0.1-0.5mg/(kg·hr) 6hrs
- 尿激酶 iv 4400u/(kg·hr)
- 华法令 po 0.1mg/(kg·d) qd
3.3 介入治疗
虽然许多KD并发CAA病人采用阿斯匹林+潘生丁+噻氯吡啶(Ticlopidine)治疗,但仍反复发生心肌梗塞,长期服用华法令又不可取,故对此类病人应采用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stent implantation)、经皮腔内冠脉旋切成形术(PTCRA)、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TCR)。
PTCA适用于单条动脉局限性狭窄75%以上,无管壁钙化及心肌梗塞表现者,对冠脉过于狭窄,程度达90%以上时,PTCA导管不易进入狭窄部位,且血管内膜增厚伴有钙化时,血管壁变硬,PTCA球囊扩张的效果差,球囊扩张不充分或扩张后冠脉壁内膜增生,导致复发率也高。
PTCR适用于巨大CAA 6h内新形成的血栓,该法是先用导管经动脉插入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入t-PA,使冠状动脉内的血栓溶解,术后予肝素静脉点滴,小剂量的ASA和华法林口服以防止血栓形成。
3.4 KD巨大CAA的治疗
对KD巨大CAA(冠脉内径≥8mm)的治疗,国内仍以药物溶栓和抗凝治疗为主。但对严重左室功能不全者应考虑行冠脉搭桥术(CABG)。CABG的远期疗效与手术施行时患儿的年龄及血管桥的材料有关,对大龄儿童远期通畅率较好,但对年幼儿童,特别是<8岁的儿童,再狭窄率很高。一组资料显示:对100例CABG术后患儿随访,其中9岁以下组CABG术后10年静脉桥的通畅率为(22.2±12.8)%,动脉桥为(70.5±6.9)%,而>10岁儿童的静脉桥的通畅率为(48.8±17.9)%,动脉桥为(86.9±6.0)%。因此,除非KD冠脉狭窄程度过重或急性心肌梗塞发作,CABG术应尽量延迟至13岁左右进行。
3.5 心脏移植
据英、美国立移植注册单位报道全世界共有8例川崎病患儿因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瘤、重症不可逆性心功能不全而进行心脏移植,其中英国3例,美国5例。其中6例存活,2例死亡。研究认为心脏移植是治疗因川崎病导致的严重的心脏局部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移植指征为:严重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多处重度狭窄、搭桥手术失败的病人。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川崎病的用药原则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