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川崎病网 >> 科汛技术论坛 >> 版面1 >> 分版1 >> 查看帖子

18803

查看

3

回复
主题:川崎病的诊断 [收藏主题] 转到:  
yxp9021lt 当前离线

3

主题

0

广播

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学前班
用户积分:3 分
登录次数:2 次
注册时间:2013/1/5
最后登录:2013/1/21
yxp9021lt 发表于:2013/1/21 22:54:38  Post IP:120.128.1.227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关于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日本自1970年第1次制定川崎病诊断标准,到2002年已经第5次修订。美国儿科学会和心脏病学会联合在2004年制定了美国川崎病诊断标准。我国目前主要参考上述日本和美国的标准进行临床诊断。 1、诊断标准 美国心脏病协会的诊断标准为: 发热持续5天以上,并具有以下主要临床表现5项中4项或以上: (1) 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跖及指趾端红斑,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样脱皮; (2) 多形性红斑,无水疱及结痂; (3) 双侧眼球结膜充血,无渗出; (4) 口唇红,杨梅舌,口及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 (5) 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     此标准将发热作为必备条件,若发热≥5d,加上≥4条主要临床表现可诊断为典型川崎病;当发热≥5d,主要临床表现不足4项,但是超声心动图或血管造影发现有冠状动脉病变者,也诊断为典型川崎病。具备≥4条主要临床表现的患儿可以在发病第4天诊断川崎病,因为治疗过多例川崎病的医生可以在4天内诊断川崎病。对于婴幼儿不明原因发热≥5d,并有主要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项者,在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川崎病。 日本的诊断标准 日本的诊断标准见下表: 川崎病诊断指南(第5次修订,2002年) 本病原因不明,主要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 症状可分为两类,主要症状和其他症状。 主要症状 1、发烧持续5天以上(包括治疗5天已退热的情况); 2、双侧结膜充血; 3、口唇和口腔的变化:口唇发红,草莓舌,口腔和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 4、多形性皮疹; 5、四肢末端的变化:(急性期)掌跖及指趾端红斑,硬性水肿;                    (恢复期)指趾端甲床皮肤移行处膜样脱皮; 6、颈部急性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 在以上的6项主要症状中至少应出现5项主要症状,诊断为川崎病。如果只有四项主要症状,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并除外其它疾病,可诊断为川崎病。 其他症状 在临床评价疑似病人应考虑以下症状和体征: 1、心血管系统:听诊(心脏杂音,奔马律,心音遥远),心电图变化(P-R、Q-T间期延长,异常Q波,QRS低电压,ST-T改变,心律失常),胸部X线片异常(心脏扩大),二维超声心动图可见改变(心包积液,冠状动脉瘤)、外周动脉瘤(腋窝处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2、消化系统:腹泻,呕吐,腹痛,胆囊肿大,麻痹性肠梗阻,轻度黄疸,血清转氨酶轻微升高。     3、血液:白血球增多伴核左移,血小板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低蛋白血症,α2-球蛋白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略有下降。     4、尿液:蛋白尿,尿沉渣中白细胞增加。     5、皮肤: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结痂,小脓疱,指甲出现横沟。     6、呼吸系统:咳嗽,流鼻涕,胸部X线片显示异常阴影。     7、关节:疼痛,肿胀     8、神经系统: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增多,惊厥,意识障碍,面神经麻痹,四肢瘫痪。     备注     1、在主要症状第5项中,以恢复期为重要。     2、急性期与其他主要症状相比,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出现频率较低(约65%)。     3、本病男女的比例为1.3~1.5:1, 5岁以下病人占80〜85%,病死率:0.1%。     4、复发率:2~3%,兄弟姐妹发病的比例为1~2%     5、大约10%病人不能满足的六项主要症状中的5项主要症状,在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后仍怀疑是川崎病,因为这些病人中出现的冠状动脉瘤(包括冠状动脉扩张)机率高。   日本在第5版川崎病诊断标准修订中就其改变进行了解释: 1、发热时间。第16次川崎病的调查表明,86%的川崎病患者接受了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其中30%在发热≤4天、10%在发热≤3天接受了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结果发现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早期应用明显缩短了发热时间。因此对于早期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使发热持续时间≤4天者按照以前发热≥5天对待。     2、在新的诊断标准强调非典型(不完整,或怀疑)川崎病临床的重要性,因为这些病人常常伴随冠状动脉异常。 3、川崎病主要症状顺序被重新排序,以便于记住的:(1)发热;(2)结膜充血;(3)口唇和口腔改变;(4)皮疹;(5)四肢的变化,(6)颈部淋巴结肿大。 川崎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发热、多形皮疹在婴儿中更易出现,淋巴结肿大在3~6岁患儿中更易出现,2岁以下和10岁以上患儿较少见。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较早,而眼睛、口腔、皮疹及四肢改变多在发热的第2~3天开始出现;四肢末端脱皮则发生在10天后。所以临床诊断川崎病一定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发病时间,结合各种临床表现,对每例病人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及时正确诊断。 2、不完全川崎病  (见第六章 第五节) 3、成人川崎病(见第六章 第四节) 4、新生儿川崎病 川崎病在新生儿期非常罕见,日本在25年中登记了105755例川崎病,只有6名新生儿川崎病,年龄最小的20天。目前文献报告也不超过20多例。但因其病情严重,进展迅速而引起大家的关注。    临床特点:新生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不如婴幼儿典型,多为不完全川崎病,起病快,心血管并发症严重。大多在生后第2-3周发病,可出现红色多形性皮疹,眼球结膜充血,口唇鲜红,口周皲裂,肛周皮肤粘膜充血,,手掌、指(趾)端肿胀等表现,但手、足背硬性肿胀出现较晚,且指(趾)甲缘皮肤脱落多在恢复期才出现,无颈部淋巴结肿大。冠状动脉损害严重,文献报告所有的新生儿川崎病均伴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对免疫球蛋白、阿斯匹林敏感。 新生儿川崎病伴冠状动脉病变者急性期几乎都有瓣膜功能障碍,认为与与瓣膜炎症有关。急性期可能是心内膜炎引起,少数患儿心室扩大,心脏瓣环扩大,出现瓣膜相对关闭不全或由于瓣膜炎症、腱索或心肌炎和由此产生的心脏扩大,从而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和乳头肌功能障碍,导致发生心力衰竭。有报告一例新生儿川崎病在发热第五天,出现心肌炎伴左冠状动脉扩张,并迅速发展为心力衰竭。还有1例病程中川崎病特征性临床表现不明显,心肌梗死四个小时内死亡。尸检发现急性冠状动脉血管炎伴明显的瘤样扩张,血管内有新鲜血栓阻塞。有个案报道新生儿川崎病外周动脉瘤造成外周坏疽。 新生儿川崎病血生化实验室检测与小婴儿川崎病相似,但超过50%的新生儿川崎病C-反应蛋白正常,一过性粒细胞减少罕见。 新生儿川崎病发病的原因不清,可能是与从母亲被动免疫或某一病原体可能参与有关。由于新生儿川崎病常伴瓣膜返流,加之缺乏典型表现,因而易与感染性心内膜炎混淆,造成诊断困难,往往使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的应用被延迟,这也是川崎病并发症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科医生和新生儿科医生应该知道在新生儿可以发生川崎病,而且可能常常是不典型的,病情严重。当新生儿发热并出现瓣膜返流时,应高度警惕川崎病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给予积极和及时的治疗。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yxp9021lt 当前离线

3

主题

0

广播

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学前班
用户积分:3 分
登录次数:2 次
注册时间:2013/1/5
最后登录:2013/1/21
yxp9021lt 发表于:2013/1/21 22:54:49  Post IP:120.128.1.227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沙发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KesionCMS Version 9.0
漳州科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2006-2012 版权所有 页面执行0.79688秒 powered by KesionCMS 9.0